2024年
欢迎访问中国徐悲鸿画院官网!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Xu Beihong Painting Academy of China!
军旅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军旅文化
朱德回故乡纪实(组图)
发布时间:2019-9-25

1960年3月,朱德,康克清在马鞍席家砭私塾

1960年3月,朱德在故居(今父母故居)与乡亲们座谈

    【回大湾】

    吃过午饭,朱德回到马鞍场西侧的大湾旧居,他一走进院坝,家人就热烈地拥了上来,他一一地和堂弟、侄子、侄孙们见面问候,十分亲热。他叫堂弟朱代彦坐在自己身旁,十分关切地问,现在家里还有多少人?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家里经济状况如何?生活过得去吗?都吃公共食堂吗?堂弟们一一作了回答。
    朱德的堂侄儿朱易书后来回忆说:伯父来之前,工作组就告诉我们,不准同伯父说话,也不准同他握手。我由于当过兵,又是当时的民兵连长,胆子要大些,当朱老总一行来到旧居院坝,我从人缝中穿了过去,喊了一声:“三叔,你回来了”,听说我是朱代良的儿子时,他连声说:“我就是要找朱代良,过去我们很要好,你们去把他找来,我要了解些情况!”。我父亲来后,朱老总拉着我父亲的手一直不放,同时用客家话对我们说:“来,我们在一起摆一会儿龙门阵”。因我们是客家人,都会说客家话。于是我们一群本家和部分乡亲们围坐在院坝外面的椿枒树下,用客家话拉开了家常。
  朱老总告诉我们,他要了解些生产生活上的情况,叫我们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顾虑。他首先问我们的生活情况,具体到每天能吃多少米、菜、油和肉,我们告诉他:“一天只能吃八两米、三斤菜,一月吃一两油,一年吃一两肉。”朱德又问:“生产队养了多少牛,多少猪?”我父亲答道:“队上养了二十多头牛,昨晚从食品站拉了六十头猪来做样子”,朱德听后,点了点头说:“看到你们黄皮寡瘦的样子,我明白了”。我父亲又对朱德说:“现在水肿病太多了”,朱老总说:“你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多养猪养牛,争取一户养一头牛一头猪,这样以后就有肉、有油吃了,生活就会好起来,水肿病就会慢慢消除”。我们又将人民公社食堂吃不饱饭的情况向他老人家作了汇报,朱老总听后,摇了摇头,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我知道了”。
    朱德再也不愿意问什么,他沉默着,脸上显出很严肃的神情。这时康克清热情地招待乡亲们吃糖果、抽烟。由于朱德兄弟间用的是祖传的客家话(土广东话)交谈,其他在场的人都听不懂。朱德后来回忆说:“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当时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
    随后,朱德又向干部问起了生产情况,从生产、生活到发展生产的想法,问得非常仔细,他勉励乡亲们要热爱集体,勤俭持家,努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在院坝的大杏树下,朱老总问乡亲老杏树是否还在结果。当乡亲们告诉他杏树年年都是硕果累累时,朱老总非常高兴。他还回忆说,自己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这株杏树下玩耍,那是他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到药铺垭私塾】

    朱德与全家亲友合影后,驱车去柏林嘴看父母住过的地方。当来到琳琅山前,路过药铺垭时,朱德要司机停车,说:“我上去看看!”他健步登上药铺垭,进入他1892年在这里读书启蒙的药铺垭私塾,他上山看到校门外的两棵香樟树上挂有“朱德委员长手植”的牌子,用手杖指着岩坡边的一株说:“把那棵树上的牌子取了,我没有栽那棵树。”
    朱德到药铺垭,从小路上去的,康克清指着香樟树、核桃树说:这是你栽的吗?朱德回答道:“我清楚。”朱德指着香樟树下的地坡边说:为这几根竹子我们和丁胡胖子(丁维汉)打了一场官司,本是我家的,他硬要争过去,那时有斗争。”他又转向我们说:“现在搞社会主义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斗争……。”

    【在父母故居】

    随后,朱德来到琳琅村柏林嘴他父母居住过的地方。这是一座土墙四合院,1958年因接待前来参观的外宾,曾用三间空房陈列了一些朱德同志的照片和使用过的实物,并在外面修了一个小亭。
    一走进院子,首先看望了居住在这里的嫂嫂和一直都在务农的侄子、侄孙和其他亲友们,他边走边说:“这座房屋我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住过。大概是我在护国军工作时,给家里捎了些薪水,父母盖起来的吧。”
    朱德到陈列室观看了举办的简易陈列展览,看了他年少时用过的竹琴、书等物品,康克清笑着问朱总:这些东西你过去用过吗,你还爱好这个(竹琴)?朱德点了点头。朱德认真地看了这里办的他的简单的陈列后,以严肃的口吻对陪同的县委书记康智盛说:“不要办我的展览,如果社员也不愿搬进这些房子住,那就把这个地方办成一所学校,好不好,现在就改。”
    康智盛说明了维修的原因和陈列的意义后,朱德强调说:“我感谢仪陇县委、各级组织工作和全体人民,但还是不要办我的展览。” 
    他在院坝里坐下,又同乡亲们拉起了家常,许久都不想走,还是省公安厅边处长多次催促他才走的。
后来,县委遵照朱德的指示,在这里设了一所学校,一直有一个班的学生在这里读书。

    【凭吊父母墓地】

    “我要去凭吊我的父母”。朱德步行到钟家湾他父亲的墓地和许家嘴他母亲的墓地,一边走一边对随行人员讲:“我父母都是正直、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
    朱德在他的父亲、母亲墓前,未带花圈、鞭炮等,只将随行人员递给他的几只松、柏、柳枝插在墓前,表示悼念。在他母亲墓前,朱德站立了很久,只见他轻声说道:“母亲,你的孩儿回来了!”
    下午4时多,朱德结束了对马鞍场的视察,乘车到仪陇县城,途中又在大风、日兴公社下车看了小麦的长势情况。到城郊又视察了仪陇农机修造厂,并给予了高度赞扬。

朱德为马鞍中学的题词

朱德为中共仪陇县委的题词

朱德在给仪陇县题词

    【到永乐】

    到了永乐(原新寺)辖区,朱德见坡头、地边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李花竟相开放,水田里的鹅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非常兴奋,随即赋诗颂道:“敬老慈幼新国策,桃红李白故乡春。”到了新寺街上,朱德示意停车,这是他外婆家的地方,街对面的穆家坝就是他养母的娘家,小时候的朱德常到外婆家耍,也常到街上玩。
    朱德一下车,周围的干部群众蜂涌而上,见是总司令回来了,都前来握手问候。朱德一边询问生产、生活情况,还特别注意观察农民的面容。一时对这个说“你叫什么名字,家里粮够吃吗?”一会儿又对那个说“你怎么这么瘦,是有病还是吃不太饱啊?”社员见那么多领导在场不敢说实话,红着脸望着朱德。朱德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就对站在身边的区委负责同志关切地说:“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随后他又看了看附近的生产情况。到了桥头,他缓步走过他五十多年前曾走过的拱桥静静地沉思着、回忆着,然后上车往区公所去。车到区公所门外(区公所设在禹王宫内),朱总下车观赏外墙壁上有数百年历史的大型艺术戏剧场景石雕“八阵图”等,当看到1933年红九军政治部的石刻标语“打垮杨森、刘存厚!要坚决消灭刘湘!”时,他微微的笑了。在区公所,总司令听了区委的工作汇报,并在区委书记侯贞伯的笔记本上题写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休息时,朱总用手亲切地抚摸禹王宫内两人才能合围的石雕“滚龙抱柱”,这是他老人家五十多年前游玩过的地方。在接待室里,朱总坐在一把旧式的竹椅上,取出了带来的哈密瓜、广柑、中华香烟等叫大家品尝。离开永乐前,朱总来到永乐粮店门口,下车缓缓步行,默默地再次凝望着旧拱桥那边,他印象最深的穆家坝村和新联村的旧貌,那是他老人家青少年时常来外婆、岳父母、胞妹九香的家,当时朱总什么也没说,只是久久地凝望,静静的沉思。陪同的人们静静地等候着,他们深知朱总对永乐这个地方的旧时情谊。
    上车后,朱德陷入了沉思,许久没有说话。还是孙桂林打破了沉闷:“比较起来,这个区要困难点,但还没有什么大问题,请委员长放心。”
    “你们要好好兼顾一下,要注意群众利益,注意引导。”朱德指示道。

    【夜宿马中】

    朱德回到马鞍老家时并没住在家里,当地也无宾馆,被安排住在马鞍中学临时打扫的办公室里。
    当时陪同的省委书记廖志高后来曾回忆说:“那时,他的家已经不像样子,不好住了。所以就在马鞍中学打扫了一间房子,安排他住下。总司令问: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不把我带到家里去?我说:这里干净一些。后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9日下午约6点,朱德一行首先来到了马鞍中学。师生们看到从车上下来一位身材魁梧、穿着半旧黄军装、拄着拐杖的慈祥老人。这时正是学生吃晚饭时间。他和秘书就到食堂、寝室去查看,询问学生:一个月吃多少粗粮、细粮?零花钱多少?有没有补助?家里能供给吗?粮食不够,春荒时吃什么?情况果然不容乐观。朱德严肃地对当地的领导说:娃娃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又苦,费脑子,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使生活补助到位。至于一些支农活动,我看繁重的就不必让孩子们参加了。饭都吃不饱,哪有劲啊!大家表示,一定要让委员长放心,并一再请他回房休息。他对前来迎接的县委书记打招呼:关于接待,一切从简。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给当地添麻烦。我是一个普通老兵,能吃上故乡的家常饭就高兴。果然,晚餐桌上,全是青菜、碗豆尖、鱼腥草、红薯等,朱德吃得津津有味,连连说:“好吃,好吃。”康克清说:“你呀,一看见红薯,就不顾一切了。”朱德说:“几十年没吃过家乡的菜了,今天吃来特别香甜,就让我多吃一点吧。”房内响起一片笑声。
    时任马鞍公社党委书记的石永锡后来回忆:3月7日县委电话通知说:“朱德同志最近要回故乡,你要准备好汇报材料。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工作、生产及朱德同志在故乡亲属情况。”并叫我安排好接待、安全和保卫工作。接到通知后,我又高兴又着急,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高兴的是不久我就能见到敬爱的总司令了,着急的是汇报材料如何准备。因我没文化,别人写好我要读熟,背会(因为通知说不能照稿子念)。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召开了公社全体干部紧急会议,安排布置好接待、安全等工作后,便找人帮我准备汇报材料,。近万字的汇报材料我夜以继日地读呀、背呀,终于把材料记熟了,对朱总亲属的情况也了解得比以前更清楚了;接待、安全保卫等工作也准备就绪,一心只盼敬爱的朱总到来。3月9日下午,朱德到了马鞍中学,六时我去马鞍中学受到朱德的接见。当时省委书记廖志高,地委书记孙桂林,县委书记康志盛,马鞍区委书记潘义先介绍后,康克清同志便把我拉在他身边坐下,委员长和康克清同志给我拿糖散烟,他问我在这里来了多久,我说昨年才来,他说马鞍家乡好,这里有山有水,到处是宝物,山上好种树,山腰好种桐种果,种腊种茶,栽桑养蚕,人民需要,国家需要,我满以为他要问家谱亲戚谱,哪晓得他老人家一开始就问的是国家人民的大事情。晚上七时进餐时,朱委员长和我们同桌,康部长说:你快吃,我们这么多年回家乡,第一次在一起吃饭,全靠毛主席的领导。他吃的是家乡的豌豆尖、青菜、泡菜、魔芋、鱼腥草、红苕等,朱德吃得特别可口,连说‘好吃,几十年没吃过家乡饭菜了,今天吃起来真香!’”
    晚饭后,朱德不顾一天的颠簸劳累,召集县委、区委、公社、大队的负责人座谈,重点听取老百姓生产、生活情况。每亩打多少粮食?食堂办得如何?平均每人每天吃多少粮油?副业搞起来没有?……据现存于县档案馆的当时的县委书记的笔记本记载,朱德问了二十来个问题,都是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仪陇是山区,有山林竹木,有山货药材,一定要根据山区特点,多搞副业,广开财路。除了粮食,还要抓好棉花、油料生产。多养猪,多喂鸡鸭牛羊,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作为大事来抓。还要动员老百姓在田边地角、河坡路旁多种树,比如桑树、果树、茶树、白蜡树等。”(有人插话:委员长当时在南充读书,从顺庆府购回的30棵桑树栽在老家,现在还有存活的,年年枝繁叶茂)。朱德点点头,接着说:“桑树可是摇钱树啊!蚕丝可卖钱,蚕粪可肥田,桑枝可当柴,桑椹可入药。女人穿衣扯布,娃娃上学读书,老人有病吃药,都可以从这里开销。要搞好发展规划,定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搞一刀切、瞎指挥。办事要老老实实,统计的数字要真实,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在当时的背景下,朱德的一番亲切朴实的谆谆告诫给在场人以极大的鼓舞。
    马鞍公社负责同志还向朱德汇报,前几年收到您多种茶的指示后,我们已种了三万亩茶树,办了一个茶厂,计划扩大1000亩,还发动群众采山货、挖药材,每人每年平均收入达20元以上,还养猪、养蚕,办药厂生产黄连素。
    “用啥子造黄连素?”朱德饶有兴趣地问。
    “用三棵针,山上多得很,每100斤可取6斤黄连素粉,每斤黄连素粉可卖120元。”公社书记答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那是指成都坝子一带,像我们这些山区,就是要发展多种经营,搞社会主义要懂得治家之理,应有计划地建立家业,广开财路,除了粮食,还要抓好棉花、油料生产,要多喂牛、羊、鸡、鸭,还要修傍山猪圈,队队户户养猪,推粉榨油,粉渣作饲料,要努力度过目前的暂时困难,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我们沿途看到你们安着一些铁锅,那是做啥子?”
    “那是用柏树叶子熬水肥田,熬出来的柏叶水每斤再加10斤清水,可做追肥用,肥效不错。“
    “那还好,还是土化肥厂。“
    ……
    朱德和基层干部这样一问一答地交谈着。
    仪陇县委书记汇报到全县的妇女工作时,朱德问道:“妇女生孩子能吃多少肉、油和粮?”他听了回答后接着说:‘即使目前有困难,也要为妇女儿童着想,要让产妇和孩子吃到足够的油、肉和粮。“
    他对仪陇县委的同志说道:“仪陇这个地方,有山林竹林,山货药材,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种植果树,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你们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发山区富源,发展山区经济。你们要老老实实地办事,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县委的负责同志立即表示:“感谢委员长的教导,我们一定照办。”
    朱德问在场的干部:“什么叫共产主义?”见无人答话,即说:“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两个早晨可以办到的,要长期坚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二字,就是要展劲,不可松劲。有了成绩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前进,要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不要光伸手向外要。”
    最后,公社党委书记石永锡拿起笔记本想请朱德题词,朱德欣然同意,他问秘书写啥呢,秘书说:是不是该建设社会主义,朱德戴上眼镜,写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八个大字,并用笔指着“努力”两个字说:“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是努力,努力生产,努力发展,努力前进。希望大家为仪陇的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快到晚上11点钟了,同志们才逐渐离去。这天晚上朱德就住在马鞍中学校内。

朱德在视察途中

朱德在马鞍小学

朱德在大湾旧居

    【接见马中师生】

    第二天早上六点,朱德拄着拐杖从寝室走到操场边做体操。朱德自幼喜欢体育活动。虽年过七旬,但身手依然敏捷,一招一式标准有力。早饭是一个馒头,一碟泡菜,一碗稀粥。
    当时在马鞍中学的教师周北心1978年时曾撰文回忆:
    1960年3月8日下午,县委刘书记、吴书记来到马鞍区召集各单位负责人开会,学校校长李仁美参加会议回来,向师生们传达说:“今晚要连夜修建成一条大路,把学校背后的公路接通学校,要求能通汽车,战通宵,明天上午补瞌睡。”当时由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把这段大约三百公尺的小路,按十二个班划了段,定了任务,马上就行动起来了,师生们在天亮前都完成了任务,但不知道修路干什么。
    9号早饭后,吴书记召集师生们说:“辛苦了,任务完成很好,修这条路的目的,是你们教育工作搞得好,省委要在你校开现场会。车子来了不要挤去看,学校分为两半,左边为师生活动地区,右边为会议地点,不要逾越,以免影响会议,师生们都要遵守。”讲了话后,大家都去补睡觉,我睡到下午才起来,遇见大会的招待员、我校女生赵宜兰,她兴奋地说:“周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朱总司令来到我校了。”我不相信,她又说:“真的呀,我刚才还给他送了茶去的,他老人家笑咪咪的。”我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又给校长李仁美、教导主任王绍伟说了,他们也半信半疑,又把赵宜兰叫来问,赵说:“是来了,住在党支部那幢房子靠操场那边的第二间屋子里,对面一间就是作的办公室。”学校领导就在暗暗地想:怎样才能见到朱委员长呢?就去请示县委。县上又层层请示,省委廖志高书记对朱德的孙秘书讲了,孙秘书后来回答说:“委员长同意接见马中师生,今天不行,明天吧!”
    十日早上,我们刚起床,我看到县委吴书记在操场边上的三合土路上喊公安局长邓载阳,指着昨晚修的公路上面的“三八”堰塘说:“老邓,快上去!”意思是说,朱委员长到校园后面的小山坡上去了,应该作好安全工作。我也朝那个方向望去,看到朱委员长拄着拐杖,健步而行。跟同朱委员长同路的有十多人。在一个缺口的地方,委员长放慢了脚步,还有两个工作人员将委员长扶着,然后在堤坎上停下来,并用拐杖指着对面场镇后山上绿荫丛中的观音阁,可能在说:那是他少年时去过的地方。不一会就转到学校来了,站在红旗厅(小礼堂)外面的三合土路上作体操,他的大衣和手杖由旁边的工作人员拿着。后来,师生们正在吃早饭,县委吴书记来说:“你们还在吃饭,朱委员长等你们照相了!”我们听到,马上就放下碗,向大操场走去,我们集合时,朱委员长站在红旗厅角上的,距集合地点大约一百公尺,他老人家这时就向我们的队伍走来,穿着朴素,一件旧黄色军大衣,一双有补丁的皮鞋,补采奕奕,我们使劲地鼓掌,他还摸着身边的一位小同学的头说:你今年多少岁了?功课好吗?小同学一一作了回答。队列前排中央摆好了一张藤椅,左右各一把木椅,朱委员长在藤椅上坐下,康克清见大家模样严肃,就说了一句什么,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然后才到左边的一张木椅上坐下。这时朱委员长发现右边的椅子空着,就问:“这里怎么没人坐呢?”师生们说是李校长坐的,就在校内喊“李校长”,但李校长以为朱委员长要到卫星三队视察,就到那里去了,没来只好照了。李校长从队上回来后,王绍伟给他讲了刚才的情况,他急得掉下了眼泪,都给他出主意怎样才能受到朱委员长的接见,共同商量到街上扯五尺红绫,请委员长题词,又层层汇报,朱委员长同意了。李校长手捧红绫,拿上笔墨去请朱委员长题词,并向委员长汇报了学校的工作。李校长回来后说:“朱委员长先准备题写七八十个字,在场的孙秘书说不写那么多,写这样一句就可以了。”李校长说,朱委员长七十多岁了,神志十分清晰,记忆力非凡,他先把红绫叠成方格,然后大概点一下,先写年月日,再写人新的……,倒起写转去的,写下来一点都没错。他的题词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朱委员长在马中都是吃的便饭,听炊事员讲,每顿只点了一菜一汤一粥,一共三顿仅吃了胡萝卜、白菜、豆芽和豌豆尖四个菜。后来还在红旗厅开了座谈会,朱委员长作了指示,有几十个人参加,大约有三四十分钟就结束了。马鞍小学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这时来了,朱委员长和幼儿们、工作人员、炊事员,还有我们学校的李校长又在操场的荷花池合了影。后来朱委员长就离开了。
    被朱德接见的校长李仁美后来曾在全校师生会上讲,朱德详细询问了学校办学情况,并当着地区和县领导的面,一字一句地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学生要以学为主,劳动不能代替学校教育,不能占用学习时间。娃娃们还小,正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健康成长。

    【视察马鞍小学】

    原马鞍小学教导主任李仁华1978年曾撰文回忆:
    三月十日上午七时左右,朱委员长到我校视察,我们在学校门口列队欢迎,朱委员长在省地县领导的陪同下,身着一套半新旧的黄色军装,脚上穿一双黄色半新旧布鞋,手拄拐杖,健步向我们走来,同我们一下握手,在操场右侧一把竹椅上坐下来后,要我们环绕他坐下来汇报工作。朱委员长关怀备至地问:“你们学校堆那么多青草干什么?”
    “我们采青支农。”
    “学校又读书又劳动,这样好不好?”
    “好,这样能锻炼学生能文能武。”
    “就是嘛,我们中国路来都是耕读传家。”“你们一定要把娃娃教好。”
    接着又问:“你们这里原来叫马鞍寺嘛,现在办成学校很好嘛,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
    “有十个班,四百人左右,十七八个老师。”又问“这房子年成久了,你们这么多师生,安不安全?”
    “吹大风时,有点晃,还要响。”一位老师答道。委员长关切地说:“这很危险,要注意安全,可以整修一下,这样做个穿衣戴帽。”我们一时不懂啥叫穿衣戴帽,紧接着委员长耐心细致地解释说:“不要拆它,把房子钎正,用抓钉抓紧,外面粉刷,即美观又为国家节约,还可以管几年嘛,一定要注意节约。”
    委员长问过学校的工作以后,紧接着对在场的各级领导,对改变山区面貌和改善贫下中农生活又作了具体指示:“我们仪陇是山区嘛,山区有山区的办法,以农为主,发展经济林木,多栽桑,多养蚕,种桐种茶栽果树,经济林木发展起来了,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就改善了。”
    临走时,我校幼儿园的小朋友欢快地跳起《朱爷爷好》的歌舞:“小朋友快快来,个个喜洋洋,欢迎爷爷来视察,跳舞又歌唱,齐向爷爷问声好,敬礼又鼓掌,愿爷爷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委员长停下来,很有兴趣地乐哈哈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他老人家和康克清同志各持一架相机分别站在园圈两边为小朋友们表演摄影。表演结束后,朱委员长跟孩子们一一握手,又亲切地抚摸他们的头勉励他们:“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同时亲自给每个孩子一把水果糖。
    最后,朱委员长应全体师生的请求,给学校题词:“努力学习,热爱劳动。”并同师生代表合影留念。临走时,一再教导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娃娃教好。

1960年3月10日,朱德,康克清在朱德父母故居

1960年3月,朱德与仪陇中学师生合影

1960年3月,朱德,康克清同乡亲们合影

    【视察马鞍场】

    朱德离开小学又走进了供销社的副食品门市部,详细询问了烟、酒、盐的销售和进货情况,对供销社负责人说:“供销社不仅仅是供与销,更重要的是根据当地原料情况,来组织群众的生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接着朱德又走进了一座记忆中非常熟悉的老房子,关切地询问房子主人的情况。他说:“这个房子还是老样子。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或赶场,总把斗笠寄放在这里,给这家添了不少麻烦。”当白发苍苍的房东听说是朱德时,惊喜不已,立即要下拜行礼。朱德马上扶起她,连连说:“要不得,要不得。”房东硬要请朱德入席吃饭,朱德和蔼地说:“我吃过了。下次来吃行不行?这回就不打麻烦了。”俩人又摆谈了一阵往事。临走,房东流着眼泪目送着朱德好久好久。
    曾经担任四川省委主要领导的杨超,在朱德返乡时一直是随身陪同。多年以后杨在回忆录中,谈到了朱德在马鞍场拜访一位老妇人的故事:
    ……当走进一座房舍里时,(朱德)微笑着对随行人员说:“这房子还是老样子,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或赶场,总是把斗笠放在这儿,给他家添了许多麻烦。”当房子的主人,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太太认出面前站的就是朱德同志时,一面激动地喊着:啊!朱总司令!一面就忙不迭要下跪行礼。朱德同志赶忙扶住她,亲切地说:我是朱德。他在现场一再嘱咐仪陇县领导同志说:“你们要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

    【访席家砭私塾】

    随后,朱德到马鞍场头的席家砭私塾拜访。这里原是朱德的老师席聘三办的私塾学堂,朱德在这里读了八年书。当年的朱德在这里白天读书,晚上掌灯复习,还抽空帮老师挑水、煮饭、种菜,对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
    因为那里有个陡坡,不好走,陪同的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廖志高说:“总司令,别去了吧,路不好走。”朱德说:“不要紧,我小时候走惯了,一定要去,我的古文就是在这里学的。”朱德走路到了席家砭私塾,看到晨雾炊烟里的席家,五间草房依旧,院子里静悄悄的。
    朱德轻步进院,探问:“席白谷先生在这里住吗?”
    “是。”屋里走出一位中年人,应声说,“在这里住,我是他孙儿。”由于他不认识朱总司令,他便像往常一样主动向来客自豪地介绍说:“这座房子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地方。我伯父跟他同过学,经常给我们说朱总司令读书很得行,文章做得最好。有人多次要拆这座房子,我说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学堂,才没有让他们拆掉……”。
    朱德站在院坝里四处观望,问:“这两窝黄连树中间还有一窝黄桷树呢?” 谭维康回答说:“下暴雨打雷,遭雷公抓了。”
    朱德一听也笑了,说:“再种两窝嘛!”
    主人望着来人似曾相识的脸庞和熟悉的乡音,不觉好奇地问:“您老是从哪儿转来的?对这里这么熟!”旁边有人低声插话:“朱总司令,你还不认得?”主人一听,顿时红了脸,又惊又喜地拉着朱德的手,叫道:“哎呀,我的天啦!朱总司令啊!”
    朱德来到这破旧的草屋前,用手深情地抚摸着木板门和土墙,连声说:“这还是当年的原物,一切都变了,就这个还是老样子!”
    朱德高兴地同席先生的后人谈起当年的私塾生活。当年朱德在席先生私塾读书期间,还利用各种机会读了很多戊戌变法后出版的新书,他看到了别人带回的地球仪,晓得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世界。于是萌发了一个新的念头;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个啥子样子?那时,他首先想走出仪陇,到顺庆府(南充)和成都看看。1906年,经席聘三先生的再三说情,朱德家里东挪西借凑了一笔钱,同意供他去顺庆府上新学。从此,他才有机会走出大巴山,开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朱德一直没有忘记席先生的培育之恩。
    朱德还问起席老先生后来的情况,得知在他离开家乡后,席先生深受豪绅的欺压,贫病交加含悲饮愤而死,朱德心情非常难过。他安慰席先生后代:“新中国成立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只要大家努力,生活还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朱德、康克清和席家亲属合影留念后,席家人热情地挽留说:“转来了就莫忙走,在这里多耍几天嘛!”朱德哈哈一笑,说:“我们一块儿照了相,就等于在你家住下了。”临别,已走到院坝边的朱德,又回头凝视良久,才缓步离开。
    在走回马鞍场的路上,朱德询问场头原来那棵供人乘凉的大黄桷树怎么不见了,陪同的人回答这棵树因塌方倒了,朱德说:“我们还应多栽一些树,把马鞍场绿化起来。”

1960年3月10日,朱德给马鞍公社党委书记石永锡的题词

1960年3月,朱德,康克清在马鞍席家砭私塾

1960年3月,朱德在故居(今父母故居)与乡亲们座谈

    【回大湾】

    吃过午饭,朱德回到马鞍场西侧的大湾旧居,他一走进院坝,家人就热烈地拥了上来,他一一地和堂弟、侄子、侄孙们见面问候,十分亲热。他叫堂弟朱代彦坐在自己身旁,十分关切地问,现在家里还有多少人?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家里经济状况如何?生活过得去吗?都吃公共食堂吗?堂弟们一一作了回答。
    朱德的堂侄儿朱易书后来回忆说:伯父来之前,工作组就告诉我们,不准同伯父说话,也不准同他握手。我由于当过兵,又是当时的民兵连长,胆子要大些,当朱老总一行来到旧居院坝,我从人缝中穿了过去,喊了一声:“三叔,你回来了”,听说我是朱代良的儿子时,他连声说:“我就是要找朱代良,过去我们很要好,你们去把他找来,我要了解些情况!”。我父亲来后,朱老总拉着我父亲的手一直不放,同时用客家话对我们说:“来,我们在一起摆一会儿龙门阵”。因我们是客家人,都会说客家话。于是我们一群本家和部分乡亲们围坐在院坝外面的椿枒树下,用客家话拉开了家常。
  朱老总告诉我们,他要了解些生产生活上的情况,叫我们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顾虑。他首先问我们的生活情况,具体到每天能吃多少米、菜、油和肉,我们告诉他:“一天只能吃八两米、三斤菜,一月吃一两油,一年吃一两肉。”朱德又问:“生产队养了多少牛,多少猪?”我父亲答道:“队上养了二十多头牛,昨晚从食品站拉了六十头猪来做样子”,朱德听后,点了点头说:“看到你们黄皮寡瘦的样子,我明白了”。我父亲又对朱德说:“现在水肿病太多了”,朱老总说:“你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多养猪养牛,争取一户养一头牛一头猪,这样以后就有肉、有油吃了,生活就会好起来,水肿病就会慢慢消除”。我们又将人民公社食堂吃不饱饭的情况向他老人家作了汇报,朱老总听后,摇了摇头,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我知道了”。
    朱德再也不愿意问什么,他沉默着,脸上显出很严肃的神情。这时康克清热情地招待乡亲们吃糖果、抽烟。由于朱德兄弟间用的是祖传的客家话(土广东话)交谈,其他在场的人都听不懂。朱德后来回忆说:“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当时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
    随后,朱德又向干部问起了生产情况,从生产、生活到发展生产的想法,问得非常仔细,他勉励乡亲们要热爱集体,勤俭持家,努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在院坝的大杏树下,朱老总问乡亲老杏树是否还在结果。当乡亲们告诉他杏树年年都是硕果累累时,朱老总非常高兴。他还回忆说,自己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这株杏树下玩耍,那是他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到药铺垭私塾】

    朱德与全家亲友合影后,驱车去柏林嘴看父母住过的地方。当来到琳琅山前,路过药铺垭时,朱德要司机停车,说:“我上去看看!”他健步登上药铺垭,进入他1892年在这里读书启蒙的药铺垭私塾,他上山看到校门外的两棵香樟树上挂有“朱德委员长手植”的牌子,用手杖指着岩坡边的一株说:“把那棵树上的牌子取了,我没有栽那棵树。”
    朱德到药铺垭,从小路上去的,康克清指着香樟树、核桃树说:这是你栽的吗?朱德回答道:“我清楚。”朱德指着香樟树下的地坡边说:为这几根竹子我们和丁胡胖子(丁维汉)打了一场官司,本是我家的,他硬要争过去,那时有斗争。”他又转向我们说:“现在搞社会主义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斗争……。”

    【在父母故居】

    随后,朱德来到琳琅村柏林嘴他父母居住过的地方。这是一座土墙四合院,1958年因接待前来参观的外宾,曾用三间空房陈列了一些朱德同志的照片和使用过的实物,并在外面修了一个小亭。
    一走进院子,首先看望了居住在这里的嫂嫂和一直都在务农的侄子、侄孙和其他亲友们,他边走边说:“这座房屋我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住过。大概是我在护国军工作时,给家里捎了些薪水,父母盖起来的吧。”
    朱德到陈列室观看了举办的简易陈列展览,看了他年少时用过的竹琴、书等物品,康克清笑着问朱总:这些东西你过去用过吗,你还爱好这个(竹琴)?朱德点了点头。朱德认真地看了这里办的他的简单的陈列后,以严肃的口吻对陪同的县委书记康智盛说:“不要办我的展览,如果社员也不愿搬进这些房子住,那就把这个地方办成一所学校,好不好,现在就改。”
    康智盛说明了维修的原因和陈列的意义后,朱德强调说:“我感谢仪陇县委、各级组织工作和全体人民,但还是不要办我的展览。” 
    他在院坝里坐下,又同乡亲们拉起了家常,许久都不想走,还是省公安厅边处长多次催促他才走的。
后来,县委遵照朱德的指示,在这里设了一所学校,一直有一个班的学生在这里读书。

    【凭吊父母墓地】

    “我要去凭吊我的父母”。朱德步行到钟家湾他父亲的墓地和许家嘴他母亲的墓地,一边走一边对随行人员讲:“我父母都是正直、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
    朱德在他的父亲、母亲墓前,未带花圈、鞭炮等,只将随行人员递给他的几只松、柏、柳枝插在墓前,表示悼念。在他母亲墓前,朱德站立了很久,只见他轻声说道:“母亲,你的孩儿回来了!”
    下午4时多,朱德结束了对马鞍场的视察,乘车到仪陇县城,途中又在大风、日兴公社下车看了小麦的长势情况。到城郊又视察了仪陇农机修造厂,并给予了高度赞扬。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仪陇县城

仪陇县城新貌一

仪陇县城新貌二

    【到仪陇县城】

    到了县城后,朱德住进了县委机关内。他刚到住地,就登上了当时县城最高的一幢楼房,眺望县城全貌。
    晚上,仪陇县委领导看到总司令在故乡吃的是普通饭,住的是民房,睡的是一般床,很过意不去,便准备了一餐晚宴,这事让朱老总夫妇知道了,便把县委的领导叫去,严肃地批评说:“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乡的约法三章: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动,我想上哪就去哪;二是我愿找哪个谈话就找哪个人谈;三是吃饭自己点,我提的你们忘了吗?你们专门为我设宴,我吃得下去吗?”  县委的同志见朱德批评严厉,说得中肯,只得撤下晚宴。朱老总笑着点了菜:“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石永锡曾回忆说:在马鞍,县上带来点燕窝,朱总的秘书知道了,后来朱总也知道了,不准我们做给他吃,结果只好做豌豆尖、韭菜、白菜,唯一的荤菜只有一碗猪肉圆子,主食是大米饭,朱德在马鞍只吃了三餐,吃饭时朱总和康大姐给我们挑肉圆子吃,叫我们多吃,说:“你们基层干部辛苦。”
    当晚,朱德观看了川剧演出,在观看时,朱德津津乐道地说起仪陇清代大木偶的往事,和1955年仪陇木偶剧团在北京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的情景。川剧演出结束后,朱德上前与全体演员握手祝贺,并合影留念。

   【视察仪陇县城】

    3月11日早晨,天还未亮,朱德上了街,看见街上的行人稀少时,就问陪同的仪陇县委副书记费德政:“你们把老百姓赶走了?不用赶他们,让他们直接同我见见面吧!”陪同的同志解释说:“公社化后接着是改造城市人口,商品市场没有了,从业人员都下到公社、大队去摆摊设店了,县城人口总计不到5000人。”朱德听后说:“人太少了,社会主义还是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让价值规律起作用。”
    走到文庙街时,朱德边走边说:“这是考秀才的地方啊!我就参加过这里的考试。”他见庙前照壁偏斜,建筑被毁和被占用时又说:“这些建筑,你们还是应该保护嘛!给后人留个文物古迹嘛!”

    【视察金城小学】

    吃过早饭,朱德神采奕奕地回到他曾经工作过的仪陇县金城小学视察。当时陪同的省委书记廖志高曾回忆道:“到了仪陇县城,朱总一定要到他过去读书的金城小学(原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看一看。我们也未让校方布置什么,看看就是了。学校写了一条“欢迎我们的领袖朱总司令”的标语。朱总老了,拄着棍,他也没有注意这条标语。这事我们事先也未对总司令讲。本来用这样的标语也是可以的。领袖可以是几个人嘛!但朱总的秘书主动同我们商量,说这样写不太好。我觉得已经这么写了,不好当总司令的面再去纠正。朱总的秘书说没有关系,总司令不会计较这些的。我就去对朱总说:总司令,标语这样写不大好,只有毛主席是领袖。总司令说:‘不要这样写,去了好,我没有看到。’我说这件事的意思是说,总司令到了晚年还很谦虚。对这件事他也没批评我们,去掉后给大家解释一下,就完了。”
    到了学校,学生们欢天喜地,手持鲜花,列队欢迎朱德委员长的到来。朱德拄着拐杖,满面微笑地穿过欢迎的人群并向大家挥手致意。校长阳承连迎上前去向委员长问过好后,陪同朱德经过内操场,步入内花园。朱德当年虽只在这里工作过一年,但对学校的状貌记忆犹新。他看见自己当年栽的桂花树长得高大挺拔,仰望着树问师生:“桂花树开不开花啊?”大家抢着回答:“年年开花,好香好香,整个校园都闻得到。”朱德欣慰地笑了。
    朱德看了几间教室和几位教师的宿舍,依然原貌如初,然后就在礼堂坐下休息,和教师们攀谈,详细询问了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工资收入、校舍情况等,勉励他们要好好地教书育人,红专并进。
    校长这时说:“委员长,我们学校师生想请您老人家题词留念,不知您老人家有没有时间?”朱德随即回答道:“可以嘛。”校长拿出一段早已准备好的红绸子,请委员长给他们题词,朱德一气写下了九个金黄色的大字“为共产主义增养新人!”

    【听县委汇报】

    接着朱德视察了县办农药厂、化肥厂、县粮食局等单位。与工人促膝谈心。
    在返回县委机关的路上,朱德看见一扇大门上挂着“县委机关托儿所”的牌子,就向陪同的县委负责同志说:“要考虑群众的需要,机关干部托儿所,怎么只是干部的娃娃进呢?要改呀,要让群众的娃娃也能进来嘛!”后来,这所“机关干部托儿所”改成了“仪陇城关幼儿园”,普通百姓的孩子也可以在这里入学。”
    回到住地时,工作人员把县委宣传部编印的《朱德同志的少年时代》的小册子送给他老人家审阅,他微笑着点点头,翻了几页,就把小册子交给了身边的秘书,随后开始听取中共仪陇县委的汇报。
    他对汇报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听得非常仔细,重要的都记下。
    “你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不能满足。现在我们正在困难时期,要关心群众。但要注意,生活的改善,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消费品应该由家庭自己安排。”朱德不时插话:“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共产主义是万事基业,是任何人也推翻不了的。”朱德听了汇报,高兴地说:“我这几天心里很高兴,高兴的是我是在封建时代的1909年离开家乡的,隔了52年,又重新回来看看。中国经历了三个朝代,就是说,封建社会出去,社会主义回来,中间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50多年的变化真大啊!”
    朱德特别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对多种经营、绿化、水利、交通等事业都作了指示,要大家既要有全面性的全局观点,又要有地方性的因地制宜的建设发展,并提出了很多建议。
    朱德听完汇报,给仪陇县委题词:“全党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为实现一九六0年的大跃进而奋斗”,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县委一班人说:“仪陇好哇!山区宝藏多,许多地方胜过平坝,只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困难,就一定会有个大发展!”

【临别赞故乡】

    下午,就要离开仪陇了,乡亲们送来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都被朱德一一婉拒,他让秘书到街上买了两双草鞋准备带走。有人不解地问:“买这个做啥?”他说:“我们仪陇的草鞋可是好东西,穿起来特别舒服,又柔和,又去汗透气。过去我在家上学读书,砍柴放牛,都离不开它。后来,去云南投考讲武堂,临走带了十多双草鞋,走了七十多天,两千里山路,就靠它啊。我们在江西、湖南,一直到长征,在延安,都穿草鞋。草鞋的用处可大了。我带两双回去,散步用得着。”
    下午三时,朱德结束了在仪陇的视察,带着浓浓的乡情离开了故乡。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县委的同志说:“希望仪陇要多给国家作贡献呀!”上车时,朱德感慨万千,对故乡五十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格外欣慰,不禁吟诗赞道: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
    社会一新人享乐,乾坤两造政权新。
    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密且深。
    这次故乡之行,朱德既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浮夸风、公共食堂、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感受尤深。在返京后不久,他向党中央、毛主席书面汇报了这次考察情况,提出“我国各地地理条件、自然条件都不同,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生产,才能适应改善人民生活和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等建议。这些意见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为后来纠正和克服“左倾”错误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朱德的这些诗句,体现了他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虽然他回故乡停留了不到三天,但他关心群众疾苦的言行,俭朴的生活作风,平易亲切的态度,都永远留在了故乡人民的心中。
    (本文根据朱德纪念馆馆藏访谈档案整理)

关于我们 | 诚邀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商务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版權所有:中國徐悲鴻畫院 專用郵箱:qwa988@126.com 法人證照  

   國际域名:www.xu-beihong.com www.zgbjms.com.cn 翻版必究

总访问量:16294363